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12年度工作報告
日期:2016-12-30 00:06:27 瀏覽數:{{clicks}} 作者: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12 年,我會圍繞環境保護工作重點,認真落實年度工作計劃,一年來,在加強學會自身建設、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提高科普水平、獎勵先進、舉薦人才、以及服務環保中心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展。

一、加強學會自身建設

1.召開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1 月7-8 日,在京召開了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進行理事會換屆,通過選舉的方式產生了第七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選舉產生了理事長和副理事長、秘書長,并通過了關于邀請名譽會長、名譽理事長,聘請顧問和授予名譽理事的決定;聽取并審議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工作報告和財務工作報告,修改了中國環境科學會章程等。同期召開了第七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了2012 年學會主要工作,討論并原則通過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十二五”規劃綱要》和《常務理事會議事規則》。

2.召開2012 年分支機構工作會議。3月底,在京舉辦了2012 年分支機構工作會議,我會所屬38個分支機構的負責人及代表共80 余人參加。會議聽取了各分支機構2011年的工作總結和2012 年工作計劃,部署了“十二五”期間分支機構工作總體思路和2012 年工作安排。王玉慶理事長對如何做好分支機構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3.召開全國環境學會秘書長工作會。6月25日,在南寧召開了全國環境學會秘書長工作會議,23 個省市學會的秘書長及負責人出席了會議,以新時期如何做好學會工作為主題進行了經驗交流。

4.組織召開了單位會員交流會。6 月26 日在南寧召開了單位會員交流會,40 多家單位會員的代表共50 余人參加會議,就如何參與學會工作,促進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5.組織《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年鑒》編撰工作。根據七屆一次常務理事會建議,成立了年鑒編委會,制定了年鑒編寫大綱,向分支機構、地方學會和單位會員發出了年鑒編寫的通知。2011年度年鑒年底前出版。

6.召開第二屆單位會員交流年會。8月18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屆單位會員交流年會,以“政企對話、產學合作、科技創新、產品升級”為主題,圍繞“十二五”環??萍紕撔?、環保產業發展等問題展開了廣泛交流和討論。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國務院參事劉燕華和王玉慶理事長做了重要講話。環保部、中國科協有關部門,臺灣永續發展基金會和中節能環保集團等我會會員單位代表300 余人與會,并進行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

7.分支機構工作取得新進展。各分支機構充分發揮專業特點,舉辦了各類專題學術交流活動40 多次,與會人員5000 余人次,收到論文2000 余篇,會議規模愈來愈大。在促進學科發展、普及專業知識及開展國際交流等環保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8.人員結構不斷優化,黨的工作進一步加強。秘書處在職人員專業結構基本成型,中層干部初部實現年輕化,黨員隊伍不斷擴大,經上級批準,7 月我會成立了黨總支,由一個支部調整擴大為3 個支部;10月底,我會三名年輕同志被聘任為中層干部;3 月,《中國環境科學》編輯部被評為“環境保護部直屬機關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經評估審查,我會被民政部評為5A 等級,標志著我會進入了國家一流社團的行列。

9.《環境與生活》雜志積極探索市場化進程?!董h境與生活》雜志影響力不斷加大,發行量穩步上升,在有關綠色消費等社會關切問題上做的深度系列報道,由于內容質量精良,獲得讀者的好評,被新浪環保頻道作為重點專題在網絡大力推介。“環境與生活網”運行短短幾個月,已經被20幾個國家的用戶關注。在經營方面,雜志社成功策劃“中國青少年環境監督計劃”,并作為特別資助項目,獲得100 萬元的豐田環保獎。

二、開展學術交流活動

1.成功召開2012 年學術年會。6月,在廣西南寧召開了以“環境科技創新與綠色轉型”為主題的學術年會,環境保護部吳曉青副部長到會并做重要講話;中國工程院院士金涌,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學會副理事長楊朝飛,環保部科技司司長趙英民等分別作了主旨報告。本次年會還設一個高峰論壇和八個專題分會場,分別圍繞綠色轉型等領域展開研討,共有約200 名專家學者作了報告,集中介紹了相應領域的技術進展。全國環保界專家學者近1000 人參加了本屆年會。開幕式上還頒發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光大國際優秀論文獎”、“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首屆環保科普動漫創意大賽獎”等獎項,共有33 篇論文,72 項環保動漫作品獲獎。中國科協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領導到會并講話。

2.成功舉辦“2012 兩岸環保高層專家論壇”。4月底,我會在臺北市成功舉辦以“加速推動兩岸環保交流,共創環境永續發展新世代”為主題的“2012 兩岸環保高層專家論壇”,針對“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防治”等六個專題進行交流研討,并就推動兩岸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策略與合作前景展開了討論,受到兩岸媒體的高度關注,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會上,共有53 人分別作主旨發言、專題發言,共收錄論文40 篇。這是大陸環保系統首個高層次、大規模的赴臺學術訪問團,也是環境保護部2012 年對臺交流的重要活動之一,受到主管副部長專題會議的充分肯定。

3.舉辦第十六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細顆粒物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2012年3月,我會在廈門組織召開了第十六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汞細顆粒物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會上就我國“十二五”期間重點區域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規劃及措施等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為有效推動我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政策,深入交流和研討我國脫硫、脫硝、脫汞、除塵控制的技術和方法,加快現有燃煤電廠脫硫增容改造和脫硝設施建設,推進鋼鐵、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綜合治理,加強治理技術、治理工程實踐等交流與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會專家代表約200 人。

4.召開“危險化學品廢棄物污染防治及風險管理研討會”。2012年3月,我會在深圳組織召開了“危險化學品廢棄物污染防治及風險管理研討會”,就環境管理類危險化學品廢棄物和污染場地的管理與處置、危險化學品污染控制技術、化學催化降解技術、生物與植物修復技術、危險化學品環境污染監測方法與技術等領域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研討。參會專家代表約70 人。

5.召開“首屆中國環境院所長論壇”。我會于5月底在福州召開了首屆中國環境院所長論壇,該論壇以搭建環境學科公共交流平臺、建立環境科技統一戰線為目標,以“產學研用”交流合作為特色,跨行業、跨領域、跨學科的高層次研討活動。論壇邀請清華大學郝吉名院士、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中心曲久輝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孟偉院士為主席,并得到了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本屆論壇對環境學科的發展與科技需求、環境科技創新與人才的培養、環境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與轉移途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來自大專院校、中國科學院系統的研究院多及環保系統內科學研究院院長120余人參會。

6.開展兩岸環保學術交流活動。一是7月6日至12日,受污防司委托在京舉辦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學術研討會”,臺灣陳家洵等12 位教授來京與會交流;二是于10月4日至10日,我會應邀組織(由環境規劃院洪亞雄院長為團長)10 人專家團赴臺出席了“兩岸土壤及地下水環境保護法規制度學術研討會”,進行了交流考察活動,環保部周生賢部長對此次兩岸環保領域交流工作及所取得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三是為落實海協會與海基會在第八次會談關于“積極推動兩岸業務主管部門就兩岸空氣品質監測技術交流議題開展交流與研討”的意見,我會應邀組織了環保部污防司、中國環科院等6個單位組成的代表團于11 月18 日至23 日赴臺進行了兩岸大氣保護交流等領域的交流考察活動。

7.開展雙邊環保交流。一是舉辦了“第三屆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文明學術沙龍”,大會開幕式于11 月17 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環保部李干杰副部長、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我會王玉慶理事長等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會議邀請了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多名國外專家與會,我國環保領域專家500余人出席會議。大會圍繞生態文明與傳統文化這一主題進行了兩天的研討交流,共收集論文175 篇,并匯編成論文集出版;同期舉辦“第四屆生態文明學術沙龍”,23 位專家就生態文明的哲學思考、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生態文明與資源利用三個議題進行了充分的研討交流,交流內容經收集整理后亦將匯編出版;二是應韓國環境產業技術院(KEITI)邀請,我會任官平秘書長等3人于2012 年9 月11日至15日赴韓國出席第五屆國際環境技術驗證論壇,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歐盟等國代表進行了積極有效的交流,為我國環境技術驗證評價制度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三是應美國水環境聯盟(WEF)邀請,我會組織中國環科院等單位6人代表團于9 月29 日至10 月4 日赴美出席了第八十五屆水環境聯盟技術展示會及研討會,與與會各國代表進行了交流。期間,與WEF委員就水環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意向進行了交談,拜會了全球華人科學家環境論壇海外主席、召集人方丹群教授,并對2013 年全球華人科學家環境論壇活動進行了安排。

8.合作開展學術交流。一是我會聯合四家全國學會承辦的第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第十六分會場“環境保護與經濟轉型”研討會于9 月8 日和9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舉行,金鑒明、任振海、張懿3 位院士及來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機關及企業的80余位代表參加會議,收到論文33 篇; 二是我會聯合環保部南京環科所共同舉辦的“2012 年流域生態保護與水污染控制研討會”于10 月23日-24 日在南京市舉辦,張全興、王超院士、環保部及江蘇省環保領域200 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共收錄論文80 余篇;三是我會主辦,廈門市環保局和廈門環境科學學會承辦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解讀與PM2.5 監測及防治技術高級研討會,于10月19-21日在廈門舉辦。論文集共收錄50余篇學術交流論文,來自全國70 個單位的130多名代表參加交流會;四是我會主辦,重金屬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和中南民族大學協辦的“第二屆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及風險評價研討會暨重金屬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2012 年首屆學術年會”11月10日至11 日在武漢市召開。共收到論文170余篇,有53 位專家發言交流,來自全國各地從事重金屬污染防治研究的專家代表共300 多人出席了會議;五是我會和四川大學于11月18 -19日在北京聯合召開的“生命周期評價(LCA)數據庫建設與路線圖研討會”,120余人到會交流;六是中國科協、湖南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湖泊論壇定于12月4日在湖南省長沙市召開,我會負責牽頭協辦。

9.分支機構重點學術交流。

一是5月17-19日,“2012年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暨第七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在天津市成功召開,本屆論壇由清華大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中心、環境保護部斯德哥爾摩公約履約辦公室、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專業委員會、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來自全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其相關領域的環保官員、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332人參加了本次論壇,收錄論文共計149篇;

二是9月5-7日,固體廢物分會在北京西郊賓館舉行第七屆固體廢物管理與技術國際會議,來自30多個國家的研究單位、企業及政府部門的約450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全文120篇,《第七屆固體廢物管理與技術國際會議論文集》將由Elsevier 出版社全文出版并提交EI、ISTP 檢索;

三是11月7 日-10日大氣環境分會在山東省青島市隆重舉行“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2012年學術年會”,7名院士和400 多位專家學者參會交流;

四是11月17-18日環境規劃專業委員會在天津召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規劃專業委員會2012 年年會,同期還召開了環境規劃專業委員會委員全會和全國環境規劃院(所)長聯席會議。會議主題為:“環境保護規劃:實施與支撐”;

五是11月3日,“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研討會暨2012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分會年會”在北京舉辦,此次年會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分會與政研中心聯合主辦,旨在貫徹落實周生賢部長在“第二次全國環??萍即髸敝嘘P于推動加快實現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的講話要求。

10.辦好學術期刊,推薦優秀論文評獎。《中國環境科學》編輯部審理稿件2000余篇,出版正刊12期,增刊3期,共發表優質論文400 余篇。已出版“環境一號衛星成果專輯”與“環評法頒布10年紀念專輯”,11月出版“環境評價專輯”增刊;4月,“定量RT-PCR 檢測雌二醇誘導的青鳉魚基因表達”等三篇發表在《中國環境科學》上論文榮獲馬塔切納基金會授予“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10月,我會又推薦2篇論文參加“馬塔切納青年優秀論文獎”評選。

三、深入開展科學普及工作

1.進一步加強環保系統科普統籌協調工作。一是受環保部科技司委托,組織召開了2012年全民科學素質環保工作聯席會,總結2011年工作,討論部署2012年工作;完成了《落實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十二五”環??破展ぷ鞣桨浮返恼髑笠庖娂靶抻喒ぷ鳎豆ぷ鞣桨浮芬延森h境保護部辦公廳于5月21日印發;二是3月8 日,環境保護部科技司委托我會組織有關司局部門和直屬單位在北京召開2012年全民科學素質環保工作聯席會,總結2011年工作,討論研究了2012年環??破展ぷ鲗嵤┓桨讣?013年工作設想;三是編印了三期《全民科學素質環保工作動態》;四是組織完成了對第三批國家環保科普基地的作專家評審和實地考察等工作,近期對入圍基地進行公示和授牌,國家環??破栈氐年犖楹鸵幠⑦M一步擴大。

2.持續深入地開展“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破招袆印薄?011年,大學生志愿者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作為一項重要措施被寫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農民科學素質行動中。2012年活動繼續堅持“讓環保科普走進農村,走進田間,走進農民心間”的宗旨,以農村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宣傳主題,共有13個?。ㄊ校┉h境科學學會、70余所高校的近500支環??破諏m椥》株爡⑴c到活動中,海南省環境科學學會和福建省環境科學學會是首次組織參與到活動中。9000多名大學生志愿者深入全國1200多個農村村莊,通過集市宣講、自編環保短劇、開設小學環保課堂、入戶宣傳等多種形式,將環??破罩R帶到農民身邊,取得了良好成效。11月底,在海南大學組織召開了該項活動的經驗總結和表彰會。

3.組織召開2012年環??破照搲?月25-26日,在廣西南寧召開“2012年環保科普論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辛兵,科技部政策司人才科普處處長邱成利、環保部科技司科技處處長禹軍、環保部宣教中心主任賈峰、中國科普所副所長姚義賢、著名環保人士廖曉義、郭耕出席論壇,參加論壇的還有各省環境科學學會、宣教中心、地方科協、國家環??破栈?、相關研究機構和環保志愿者代表120余人。與會專家的報告內容精彩詳實,生動有趣,論壇現場氣氛極其熱烈,掌聲不斷,與會領導和專家在報告結束后,分別圍繞“文化大發展背景下的環保科普創新”和“環??破諏嵺`與思考”兩個主要議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與現場觀眾積極互動;參會代表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在環保科普實踐中的經驗,并就實踐中的問題與困惑向專家進行了咨詢。論壇期間,與會領導和專家在報告結束后,分別圍繞“文化大發展背景下的環??破談撔隆焙汀碍h保科普實踐與思考”兩個主要議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與現場觀眾積極互動;參會代表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在環??破諏嵺`中的經驗,并就實踐中的問題與困惑向專家進行了咨詢。

4.成功舉辦“首屆環保科普動漫創意大賽”。為促進環??破瘴幕l展,繁榮環??破召Y源創作,征集一批高品位、高水準的環??破兆髌?,促進環保科學知識的廣泛傳播,為提升公民環境科學素質水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我會于今年3月啟動了“心環保 新生活”首屆環??破談勇撘獯筚悾浴拔疑磉叺沫h保知識和環保行為”為創作主題,共收到動畫作品87部,漫畫作品844幅。經過專家委員會評審,共評出72項作品獲獎。優秀獲獎作品將在北京電視臺卡酷少兒衛視等合作媒體進行展播。6月25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在廣西南寧隆重召開2012年學術年會,年會開幕式上,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等領導為環保科普動漫創意大賽獲獎代表頒發了獲獎證書和獎金。9月19日,2013年“心環保,新生活,全國環保科普創意大賽”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學會理事長王玉慶、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納翔、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禹軍處長、科學技術部政策法規司調研員邱成利、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任官平、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主席楊元惺、中國教育臺中線傳媒總經理陳宏、著名科普漫畫家繆印堂、青海衛視《天天低碳》主持人周林燈(環保科普形象大使)和媒體代表40多人出席了此次發布會。

5.加強環保科普資源開發,建成資源共享平臺。一是制定環??破請D書開發編寫方案,為社會大眾提供一批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群眾性相統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科普作品,我會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圍繞環境保護中心工作,以傳播環??破罩R、提高公眾素質為目標,開發創作一套環保科普精品圖書。為此,組織制定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十二五”環??破請D書編寫工作方案》,圍繞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固體廢物管理與資源化、物理污染、農村環境整治、自然資源與生態保護、環境管理、環境與健康等環境保護重點領域,開發一套35冊左右的高質量環保科普基礎圖書,后期將以環保科普基礎圖書為基礎,以動畫、漫畫、游戲等為主要形式進行深度開發。目前已經按照圖書編寫工作方案有計劃的進行推進,2012年,《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知識問答》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除了在各地新華書店上架外,還寄送各地政府、環保局、建設局等單位;《水環境保護知識問答》、《土壤污染防治知識問答》、《噪聲與振動知識問答》、《鉛污染防治知識問答》、《汞污染防治知識問答》等圖書正在編寫和配圖當中。此外還完成了三集科教片《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宣傳片》攝制工作,明年初將在CCTV7 播出。二是2010年,我會承擔了“環保科普資源共建共享關鍵技術及示范研究”項目,目前已完成主要任務,通過該項目,不僅對相關環保理論和技術進行研究,重點是搭建了我國首個以環??破召Y源庫為核心,以資源共享為特色的數字化環??破召Y源共享專業網絡平臺—“中國環保科普資源網”。平臺實現了知識檢索查詢功能、在線互動功能、在線多媒體播放功能、資源下載功能、資源信息上傳發布功能等基本功能。目前已經儲備資源總量超過100G,可以向公眾提供知識、信息、圖書、掛圖、畫冊、漫畫、游戲、卡通短片、影視資料等各類共享資源。

6.積極參與科普公益宣傳活動。一是4月16 日-22 日我會聯合多家學會積極參與了“第43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活動,發放了多類環保科普知識圖書、音像資料,開展了一系列現場科普活動;二是在6月和9月,我會配合環保部科技司,在河北圍場開展中小學生農村環??破諑头龌顒?,向圍場縣第一小學捐贈了總價值6.5 萬元的科普圖書、音像制品、體育用品及筆記本電腦、照相機、攝像機等科普宣傳設備,組織北京育英學校和圍場二中的師生圍繞環保人點和綠色教學進行了交流,有關領導為縣第一小學環保志愿者宣傳隊授予隊旗;三是9月參與“農民科學素質行動進畢節”活動,我會捐贈了各類農村科普圖書、宣傳冊、掛圖等科普資源,價值1 萬元;并組織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環保專家進村入戶開展環保專家開展講座,傳授實用農村環保知識,受到了當地農民熱烈歡迎;四是我會與龍湖地產合作,開展了社區環??破招麄髟圏c活動。共張貼海報400多張,向社區居民宣傳普及有關pm2.5、衣食住行中的綠色消費等科普知識,受到了居民的好評;五是聘請專家開展了農村環??破諏n}培訓,針對農村環保問題和農村科普活動技巧與方法對志愿者骨干集中培訓,取得了“以一帶十,十傳一百”的效果。

四、人才舉薦及科技評價與推廣工作

1.完成了“2012年度環境保護科技獎”評選工作并編制技術獎匯編。經過公開征集、資料整理、形式審查、專家會議評審,“2012年度環境保護科技獎”工作圓滿完成。共有67 個項目獲得2012 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6 項,二等獎27 項,三等獎34項。2011年的獲獎項目通過公示、公告、異議等環節后,頒獎大會于3 月與第二次全國環??萍即髸瑫r舉行,環保部正式發文公告了獲獎項目并頒發環保獎獲獎證書。

今年年中,我會組織匯編并正式出版了《“十一五”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匯編》(上、下冊/套),包含“十一五”期間共227 項獲得“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的成果。其中,一等獎21項,二等獎78項,三等獎128項。

2.向國家科技獎和中國專利獎的項目推薦工作。一是按照國家獎勵辦的要求,推薦國家技術發明獎1 項、推薦國家科技進步獎3 項。其中《固體廢物分質資源化及其二次污梁控制關鍵技術》榮獲2012 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二是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推薦第十四屆專利獎項目的推薦工作(5 個項目)。其中《大氣成分垂直分布探測的多軸差分吸收光譜方法與裝置》和《一種檢測農藥揮發性的裝置》兩個項目榮獲第十四屆中國外觀設計金獎。

3.組織開展優秀科技工作的評價推薦工作。一是組織開展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推薦工作。按照中國科協通知要求,經各分支機構、地方學會和單位會員進行推選,以及專家評審會評審,最終推選出吳舜澤等4 名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候選人并向中國科協推薦。二是開展了“優秀環境科技工作者”、“優秀學會工作者”、“青年科技獎”評選工作。依據我會章程和有關規定,在我會分支機構、地方學會、單位會員和個人會員中開展的“三項獎”推薦評選活動,目前已完成部分推薦和初審工作。

4.大力推進環境技術評價制度改革創新。完成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專項中的兩個子題“水污染防治技術驗證評估體系研究”、“水污染防治技術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方法學研究”的全部研究工作,形成2 個研究報告,3 個管理文件,8 個規范指南,和1 個典型案例研究的豐碩成果,并順利通過驗收。驗收專家認為我會完成的環境技術評價制度框架和實施方案、評價指標、方法體系、上層管理技術文件等可操作性強,能夠直接指導環境技術管理和評價工作。今年5 月,依托研究成果,向環保部提交了《關于加快實施環境保護技術驗證評價制度的建議》。此外,對《高耗能行業污染減排自愿協議制度研究》等13項科技成果鑒定及推廣工作。

依托水專項完成了國內首個環境技術驗證案例,對環境技術驗證評價制度的組織機構、實施流程、測試分析、驗證評價等設計內容進行了實證,該案例的完成對環境技術驗證制度在我國的建立和推行具有標志性的意義。為盡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環境技術評價體系與制度,積極應對國際環境技術市場競爭,積極參與環境技術驗證ISO 國際標準的建立, 1 月組織了中國-丹麥ETV討論會;9 月代表環保部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了在韓國舉辦的第5 屆國際環境技術驗證論壇,與美國、日本、加拿大、歐盟等國代表進行了積極有效的交流,為我國環境技術驗證評價制度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5.積極開展機構評價工作。主動承擔了環境類工程教育認證分委員會職能。2012 年,我會組織建立了完備的認證工作機制,配備專門人員,組織認證專家,完成對中南大學、天津大學兩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的認證評估工作,完成對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復評工作。目前我會的工程教育認證工作已經順利展開;完成了環境類專業認證分委員會秘書處掛靠我會的工作,參加了高教司組織的2 次培訓,組織專家完成了專業標準初稿的修改工作,協助組織了一次高校環境專業的現場考查工作。11月16日,召開了分委員會會議,會議總結了今年工作,安排了明年工作,討論通過了四個大學認證報告, 并對秘書處提出的《工作規程》草案進行了討論。

6.開展了“環境友好型技術產品”推介工作。依據環保部《環境信息公開辦法》,以第三方審核與信息披露的方式向社會發布企業相關技術產品環保性能的信息,推薦一批科技含量高、治污效果好、資源消耗低、先進實用、保障公眾環境權益及消費者健康的環境友好型技術產品,為社會提供綠色服務。截止到2012 年11 月申報企業65 家,通過審核披露的企業48 家。同學會領導和專家一起起草和研討出臺“環境友好型技術產品扶持基地”的審核導則工作,作為衡量標準,以便更好地為企業提供成果轉化和推廣的延伸服務工作。

五、為政府及社會咨詢服務工作

1.參與決策咨詢工作。一是接受環保部科技司委托,繼續對領導批示件的技術有效性、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的日常管理等進行決策咨詢和日常管理,完成8 個領導批示件的意見函、1 個工程技術中心指導意見、2 個中心驗收和4 個中心立項的審查等工作。二是完成了對環境污染侵權責任法律適用司法解釋(草案)的調研、征集意見工作。三是提交了“加強環境與健康工作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步驟實施淘汰氰化電鍍的建議”、“室內空氣質量和健康調查”、“印刷線路板生產廢水的治理及發展”、“加強我國污染場地環境管理”等決策咨詢建議。

2.承擔政策標準規范編制及課題研究工作。我會承擔各類環保科研項目22項,其中,主持了6項、參與了3項國家環境保護技術規范文件和《“十二五”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規劃》的編制工作。完成了《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染料工業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火電廠煙氣治理設施運行管理技術規范》3個規范指南征求意見稿,完成《味精工業廢水治理工程技術規范》的送審稿和報送稿,完成《脫硫石膏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技術政策初稿,參與完成《電鍍工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的報送稿。在政策研究方面,承擔了《廢鉛酸蓄電池收集、處理和處置管理技術研究》、《環保產業推進政策制度鏈強化設計與調查指標規范制定》、《典型鉛生產過程含鉛廢物風險控制及環境安全評價集成技術研究》、《環境鉛、鎘污染的人群健康危害法律監管研究》、《環評中的健康影響評價準則及化學污染因子健康影響評價方法研究》、《環境健康風險評估基本數據集與信息共享關鍵技術研究》等6個環保公益研究項目的有關課題研究任務。

3.完成《環境科技名詞》審定工作,出版《“十一五”中國環境學科發展報告》。 3 月14 日召開審定工作會議,通報了名詞詞典工作進展情況,介紹了國家名詞委對詞典初稿的意見及工作要求;介紹了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環境管理三個組的編寫情況;確定了下一步工作計劃和安排。《環境科技名詞》擬于2012 年底正式出版。為總結“十一五”期間環境學科領域取得的主要研究進展,學會組織22個分支機構,200余位環境領域專家學者編寫出版了80萬字的《“十一五”中國環境學科發展報告》,報告包括1個綜合報告和22個專題報告。綜合報告綜述了“十一五”間環境學科的重點研究進展,在客觀評價主要專業領域發展現狀、水平、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了環境學科未來5-10年的研究開發重點與方向。專題報告從環境基礎學科、環境介質及技術要素、決策支持等視角,分別回顧和評述“十一五”間國內在該學科中的研究進展,并進行國內外比較分析,指出戰略需求、發展趨勢及發展策略等。該報告將成為社會各界了解中國環境學科前沿動態,環境科技工作者研究開發成果傳播的重要平臺。

4.開展技術咨詢服務。完成了貴州凱里、貴州榕江、內蒙古喀喇沁旗、內蒙古敖漢旗等多例環境污染損害案例的咨詢服務工作;開展了無氰鍍金技術生命周期評價和推廣應用工作。

5.組織編輯出版了《生態文明學術沙龍文集》。將在2008年12 月、2010 年2 月、2011 年11 月三屆“生態文明學術沙龍”探討和質疑過程中形成的一些有價值的觀點成果進行了整理,讓更多的人分享并產生激發、啟迪作用,使今后這一主題的研討更加深入,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好的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我會于2011 年參加了由民政部組織的全國性社會組織評估。2012 年6 月19 日,民政部(民發〔2012〕98 號)文件正式公布了評估結果,我會被評為最高的5A 等級。全國性學術類社團組織共有127 家參評,僅有3 家獲得5A 等級,占2.4%。標志著我會進入了國家一流社團的行列。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過時了嗎?

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我們建議您升級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選擇另一個web瀏覽器.一個列表最流行的web瀏覽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国产亚洲精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