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鋼鐵工業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簡介
一、建設歷程
國家環境保護鋼鐵工業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是2010年2月10日由國家環境保護部(環函[2010]64號)批準建設,2016年1月4日正式通過驗收。依托單位是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冶建研院”)。
中冶建研院是1955年成立的我國土木建筑、環境保護和工程材料領域的大型綜合性研究機構,是我國最早從事工業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研究和國務院授予的第一批具備環境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資格的科研院所之一,現隸屬于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中冶節能環保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冶環保”)是中冶建研院內唯一從事環境保護業務的全資子公司,與工程中心合署辦公,沿承中冶建研院在環境保護領域的所有商譽和無形資產,注冊商標“中冶環?!薄V幸杯h保長期致力于鋼鐵工業環境保護、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的研究與轉化、系統設計與集成、裝備開發與制造等工作;近年來,中冶環保將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優勢轉化為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自身業務向環保服務業拓展,成功建設多個環保設施投資運營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中冶環保已經發展成為能夠提供整體環境解決方案和綜合環境服務的運營商。
二、研究方向和優勢領域
工程中心以國家政策和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自主創新掌握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進環保技術,在鋼鐵工業節水減排以及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焦化/煤化工生產廢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循環流化床燒結煙氣協同脫硫脫硝、鋼鐵行業大氣污染源及煙氣凈化設施在線監控系統、鋼鐵行業煙氣凈化系統、大型低阻脈沖袋式除塵裝備、轉爐煤氣凈化回收技術、鋼渣余熱自解穩定化處理與金屬分選技術及成套裝備、鋼鐵渣高效節能粉磨及高附加值利用技術、蒸汽穩壓與連續調控技術、煙氣熱能梯級利用技術、低品質余熱回收及利用技術、冶金機電及電磁輻射綜合監測與評估、鋼鐵工業清潔生產等技術領域具有獨特的壟斷性優勢,使自身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始終與世界一流工業環境保護工程研究中心保持同步。
三、為政府的環境管理與行業的技術進步提供服務
根據環保部確定的工程中心任務是:為國家對鋼鐵行業的環境管理、監督與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開展與鋼鐵行業環境保護,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相關的技術開發和技術交流;主持或參與相關的國家行業標準規范的研究與編制,推進我國鋼鐵行業環境保護、資源、能源回收利用的技術進步;實現科研和技術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應用,大力推進鋼鐵行業環保設施投資運營,建成一批具有典型意義的“零排放”示范項目,促進我國鋼鐵行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
根據環保部對工程中心的定位,工程中心自批準建設以來,共編制、修訂了包括“鋼鐵行業廢水治理及回用工程技術規范”;“鋼鐵企業綜合污水處理廠工藝設計規范”;“鋼鐵行業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術指南”;“冶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系列標準”;“鋼鐵渣粉混凝土應用技術規范”在內的各類環保、綜合利用等國家及行業標準、規范、規程37項。完成了省部級以上包括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中的“鋼鐵企業用水處理與污水回用技術集成研究與工程示范”課題及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節水技術開發”課題在內的各類科研項目10余項。
工程中心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積極為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提供技術咨詢和專業化服務,為環境執法提供技術支撐。近年來,配合環保部、工信部,先后參與了對河北、天津、唐山等首都周邊地區部分鋼鐵企業產能、污染設施運行現狀及污染物排放情況檢查,對武鋼、鄂鋼排污費征收繳費稽查,以及對山西、河北、天津等鋼鐵企業規范化核查等工作;并組織編寫了“鋼鐵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核算辦法及編制說明”、“關于對鋼鐵行業主要大氣污染源實施在線監測與煙氣凈化設施運行狀態監控的建議報告”、“關于津冀地區鋼鐵行業除塵(燒結脫硫)系統建設與運行情況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的報告”,“鋼鐵行業全過程主要生產、排污監控點及應監控污染物清單”等專題報告。同時,配合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編寫了“鋼鐵行業污染防治減排目標落實與潛力分析”、“2020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愿景--鋼鐵重點節水技術實施中的問題及沿海城市拓寬海水利用的路徑分析”、“2020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愿景--鋼鐵燒結煙氣脫硫發展現狀及建議”以及“鋼鐵行業重點節水技術推廣目錄研究”等報告。為國家及行業節能減排政策、法規的制修訂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四、硬件設施和人才隊伍
工程中心擁有包括水工實驗大廳、大型煙氣除塵與凈化實驗室、噪聲實驗室、固體廢棄物處理及利用實驗室和冶金環境監測中心在內的完備的測試、試驗場所、研發平臺以及配套的專業儀器設備,在新余、九江、天津、珠海、西昌和湛江等地建有多個產業化中試基地。
工程中心本部擁有員工300多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280人,占總人數的比例達90%以上,涵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給排水、暖通、熱力、選礦、煉鐵、材料、分析化學、化工、建筑、結構、電氣及自動化、機械、技術經濟、概預算、工商管理、會計學等近40余個專業,其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8人、高級工程師55人、博士13人、碩士112人;有59人次持有各類相關執業資格,下轄科研及產業化基地擁有員工近1000人。在環境工程技術和裝備研發、環境工程系統設計、施工建設管理、運營管理、環境影響評價與監測等方面具有較強的技術與管理能力及豐富的實踐經驗。
五、專利技術、科技成果及推廣轉化
工程技術中心依托單位共獲得科研成果2600余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及省部級成果獎近700項,編制修訂國家規范、規程及行業標準200余項。在環境保護領域共編制、修訂國家或行業標準、規范、規程67項,取得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獎33項;獲授權專利67件,其中發明專利25件;近5年來,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技術,完成近200項環保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設備供貨及工程總承包、環保設施投資運營項目,建成了一大批在鋼鐵行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環保示范工程,實現營業收入36億元。
六、工程中心主任簡介
岳清瑞,男,1962年1月生,中共黨員,結構工程專業與工商管理專業雙碩士,教授級高工。現任中冶建筑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院長、黨委副書記,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第六、七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混凝土與預應力混凝土分會纖維增強朔料(FRP)與工程應用專業委員會第一、二、三屆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復合材料工業協會碳纖維復合材料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科技平臺建設綜合評審專家,國家“十二五”863計劃新材料技術領域“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制備關鍵技術”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大學、華僑大學兼職教授。
先后主持并完成了16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其中863課題6項,科技支撐與攻關課題4項,國家專項及部委科技課題6項,在國內率先系統開展了以冶金工業建構筑物為代表的工業建筑可靠性檢測鑒定與加固改造技術研發與推廣工作,是我國工業建筑診治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應用的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工作,開辟了我國高性能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在土木工程應用新的技術領域與方向,是我國該技術領域的學科帶頭人與奠基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特等獎3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主持完成我國第一部碳纖維在土木工程中應用的行業標準與國家標準,共主編完成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7項,主持并參編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0項;出版專著4部,發表論文149篇,SCI/EI收錄27篇,培養博士與碩士12人。
七、聯系方式
聯系人:孫 健 電話:010-82227604
手 機:13910107286 傳真:010-82229825
E-mail:hb7639@126.com
地 址: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33號
http://www.mcczy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