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心
國家環境保護清潔煤炭與礦區生態恢復工程技術中心簡介
一、建設歷程
“國家環境保護清潔煤炭與礦區生態恢復工程技術中心”是國家環境保護部批準建設的專門從事煤炭開采與加工領域內環境保護工作的研發機構,依托單位是中國礦業大學。
“中心”于2003年12月經國家環??偩峙鷾剩ōh函[2003]368號文)立項建設,2006年12月通過國家環保部組織的專家驗收,2007年1月正式掛牌(環函〔2007〕26號)運行。2008年9月通過環保部組織的專家評估。
二、研究方向和優勢領域
研發方向:
1、清潔煤炭成套技術及裝備開發
①高硫煤脫硫技術;②煤炭深度凈化與潔凈煤制備技術;③煤炭干法分選與篩分技術;④煤基潔凈燃料與煤基材料制備技術;⑤煤炭轉化技術;⑥燃煤過程污染控制技術。
2、礦區環境保護與生態恢復技術開發
①礦區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②礦區廢水凈化技術;③礦區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④礦區土地塌陷理論及控制技術;⑤資源環境監測評價與信息系統。
優勢領域:
“中心”建設以來,面向煤炭工業科技創新主戰場,堅持以煤炭清潔加工利用和礦區生態恢復兩大主題領域為特色和研究發展方向,為我國的資源與環境事業發展而努力奮斗。
行業地位:
“中心”是目前煤炭行業專門從事清潔煤炭和礦區生態恢復技術研究開發的有重要國際影響的科研單位,是本領域高技術成果轉化及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為煤炭行業在清潔煤炭與礦區生態恢復技術領域的科技進步和咨詢決策起著引領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為政府和行業服務
近年來, “中心”積極為政府和行業服務,先后主持制定了煤泥水沉降特性分類行業標準、礦區土地與生態恢復技術導則、保護層開采技術規范、煤礦矸石山災害防范與治理工作指導意見,參與起草了超純煤國家標準,參與修訂和審定了選煤技術及相關領域國家標準。先后主辦和協辦了國際礦業科學技術大會“煤炭加工轉化與資源綜合利用”和“礦山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分會、中國工程院“現代化工、冶金、材料與能源”學術會議、地球空間信息技術與資源環境保護國際研討會、環境巖土工程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及全國選煤工作會議等國內外學術交流會議。承擔歐盟亞洲聯系—環境巖土工程培訓項目,先后舉辦清潔煤炭技術、礦區環境保護與綜合利用技術、選煤廠金藍領等培訓班,以及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作培訓十多次,培訓人員1200多名。
四、硬件設施和人才隊伍
“中心”擁有實驗室面積8000m2,設備資產總值4000多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的大型精密儀器設備65臺(件),具有先進水平的干法分選與篩分、高硫煤脫硫降灰、難選煤調漿與強化浮選、水煤漿制備、褐煤熱壓脫水與提質、煤炭地下氣化、礦區生態環境治理與監測等特色中試系統和試驗平臺十多個,以及一批成果轉化基地。
“中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炯天擔任主任、陳清如院士任名譽主任,下設9個研究所及1個綜合辦公室。“中心”現有人員78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及高級工程師38人,具有博士學位45人。中心研究人員中有2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人獲中國青年科技獎、1人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入選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3人列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9人獲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15人獲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1個、江蘇省青藍工程創新團隊1個,是一支高素質、有朝氣、具有創新意識和奉獻精神的科研隊伍。
“中心”以“礦物加工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及“化學工程與工藝”、“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工程”、“土地資源管理”等相關學科為依托,以雄厚的學術力量和先進的測試分析手段為基礎,專門從事煤炭清潔生產、加工利用及礦區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重大基礎理論和工程技術關鍵問題研究,為我國煤炭資源的清潔生產、潔凈高效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礦區的生態重建提供科學依據。
五、取得專利技術與科技成果及技術推廣轉化情況
近5年來,“中心”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24項,科研總經費1.5億元,其中縱向課題研究經費5000多萬元。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80多項,其中國家“973”、國家“863”及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2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及面上項目40項,教育部創新引智計劃項目1項,為行業的科技進步和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蒲谐晒@得省部級以上獎勵44項,其中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3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7項;出版專著及教材23部,發表學術論文7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錄180余篇。
近年來,“中心”承擔各類技術開發、示范工程及工程化項目240多項,申請與授權專利60項,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60多項,為企業增加經濟效益數十億元。已成為國內外清潔煤炭與礦區生態恢復領域重要的技術創新基地。
六、工程中心主任簡介
劉炯天,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州大學校長,國家環境保護清潔煤炭與礦區生態恢復工程技術中心主任,國家煤加工與潔凈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煤炭加工與高效潔凈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得國家級獎勵4項,獲省部級一等獎4項;授權發明專利17件(含國際發明2件);發表論文120余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席科學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孫越崎能源大獎、光華工程青年科技獎、全國模范教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蘇省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E-mail:jtl@cumt.edu.cn
七、聯系方式
聯系人:楊建國
電話:0516-83591118 傳真:0516-83591116
手機:13852031708
E-mail: scetyjg@126.com
聯系地址:江蘇省徐州市中國礦業大學礦業科學中心B502 郵編:221116
八、中心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