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Ps論壇2016”在西安隆重召開
2016年5月17日,“2016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暨第十一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國際學術研討會”(簡稱“POPs論壇2016”)在西安隆重開幕?!癙OPs論壇2016”由清華大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中心、國家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工作協調組辦公室、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專業委員會(簡稱“POPs專委會”)、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以及新興有機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共同主辦,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承辦。本次會議的主題為“二噁英減排在行動:技術與管理”。來自國內科研院所、政府管理部門和行業企業的代表,國際相關機構,以及瑞典、美國、德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特邀專家共計五百余人出席了本屆論壇。
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POPs專委會副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建信教授主持,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副校長郝際平教授致歡迎辭,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黨委書記趙維鈞、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凌江、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侯雪松先后致辭,祝賀論壇隆重開幕并預祝會議圓滿成功。清華大學余剛教授因其多年來在POPs領域的科學技術創新以及為國家履行POPs公約的技術、決策支撐方面的杰出貢獻,榮膺本年度“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杰出貢獻獎”。開幕式的最后,侯雪松副秘書長為新增選的POPs專委會副主任孫陽昭博士頒發了聘書。
在隨后的大會報告中,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孫陽昭處長介紹了我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履約年度進展。瑞典毒理學科學研究中心?ke Bergman教授對過去四十多年在POPs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做了精彩回顧。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李鵬介紹了大氣壓離子源氣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在二噁英檢測領域的最新應用。瑞典厄勒布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杰出訪問教授Heidelore Fiedler教授就二噁英控制和建立全球二噁英排放清單的重要性做了精彩報告。最后, POPs專委會主任、清華大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中心主任余剛教授總結探討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技術的現狀與趨勢。
本屆論壇歷時兩天,與會代表將重點圍繞POPs分析方法、環境污染現狀、遷移轉化與環境歸趨、替代消減與控制技術、危害效應與生態毒理、風險評價與模型模擬、決策支持與國際履約等主題進行深入溝通與廣泛交流。論壇共設174個報告,包括大會報告10個、分會報告44個、“二噁英減排在行動-管理與技術”專場報告7個、“PFOS履約與安全替代”專場報告6個、研究生口頭報告76個、研究生墻報展示31個;論壇共收錄242篇論文。本次會議還設有企業產品展示與交流會場,包括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安捷倫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中持依迪亞(北京)環境檢測分析股份有限公司及中持新興環境技術中心(北京)有限公司等1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展示了POPs分析、處置相關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產品。
在POPs論壇的第十一年,大會將匯集各方資源深入探討POPs最近研究動態、國家實施計劃更新等熱點問題,希望能以此促進我國POPs領域的政府機構、研究院所及企業之間的交流、協調與合作,搭建一個高水平、高層次的交流平臺!
2016年“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杰出貢獻獎”
獲獎人事跡介紹
余剛,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北京市教學名師獎獲得者,教育部“新興污染物風險評價與控制技術”創新團隊負責人。曾任聯合國環境規劃署POPs公約最佳可行技術-最佳環境實踐專家組聯合主席?,F任清華大學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研究中心主任、新興有機污染物控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環境化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期刊《Emerging Contaminants》主編,《Chemosphere》 Associate Editor。
余剛教授從事POPs等新興污染物的環境行為、控制技術和環境安全戰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三十載。他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數個典型區域多介質環境中POPs的存在形態和遷移途徑,研發了十多項能高效削減二噁英排放和處置POPs廢物的技術,并成功地開展工程示范應用,研究制定的“中國副產物類POPs減排戰略與行動計劃”是國務院批準的《中國履行POPs公約國家實施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的多項創新成果為國家履行POPs公約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和決策支撐。他于1998年和2004年2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獲得了3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發表SCI收錄論文230多篇,主編參編的著作10多本,授權和申請國家/國際發明專利40多項。余剛教授為我國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