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生態食材與生境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尋找中國好大米”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9月11日,我會生態食材與生境保護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尋找中國好大米”啟動儀式在北京外國專家大廈舉行。環境保護部、農業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中國農科院、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等相關機構代表和企業、媒體等約200人參加了會議。會上同時還舉行了“尋找中國好大米活動暨央視專題節目拍攝啟動儀式”。
我會理事長王玉慶在開幕式上致辭
“中國地域遼闊,地理、氣候條件、生態環境復雜多樣,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還是世界主要農業發源地之一,農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了眾多優良品種。據統計,我國有2萬多種特色農產品,使我國形成了以生態、健康、安全、美味為特色的生態食材體系?!蔽視硎麻L王玉慶在開幕致辭中,介紹了我國生態食材資源的優勢?!叭欢?,環境污染、化學品濫用、生態退化、盲目推廣高產品種、種養殖技術退化等,使我國生態食材面臨退化甚至滅絕的危險,嚴重影響人們生活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及生態安全?!蓖跤駪c說,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七屆理事會找到了城鄉居民都很關注的切入點,批準成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食材與生境保護專業委員會”(下簡稱“專委會”),希望聯手政府、專家、企業和公眾的力量,推動生態食材的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知識的普及。
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司長程立鋒致辭
專委會匯集了國內生態環保、營養健康、農林牧漁領域的專家和產業界人士,將著手制定中國生態食材分類檢驗標準,通過生態種植和加工技術創新,實現生態環境和食品安全的回歸。
專委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教授作報告
“食材好,食才好!”專委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教授介紹說,中國極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生態食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不過,目前我國的“農業增加值有6萬億元,生態食材產值不超過1萬億元,”馬中說,環境污染、品種退化、喪失,外來物種入侵、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影響,使生態食材生產受到壓制。什么是生態食材呢?馬中說,食材種植環境和生產均是生態的,加工過程無添加劑,還要美味、健康。專委會未來的工作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制定生態食材的標準(環境、營養)與規范,而不是統一技藝和口味。同時要建立中國生態食材信息數據庫和交流平臺,促進科學數據和文獻交流。專委會還有一項工作是促進生態食材市場的培育,消除導致市場失靈的因素,因為“開發市場、滿足需求是(對生態食材)最好的保護”。保護發展生態食材對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都有促進作用,可以解決農村就業和貧困問題,確保食品安全、健康,有利于控制環境污染,確保生態食材優良品種可持續發展。
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趙霖作《生態文明與民族健康》報告
野生救援協會(WildAid)首席代表史蒂芬發言
專委會將組織生態論壇、生態旅游等活動,傳播推廣生態理念和生態消費方式。專委會主任馬中教授表示“只有消費習慣生態化,企業生產才能生態化。從生態消費食品延伸到生態日用品、生態服裝、生態文具,使人們生活、消費用品全部生態化,才能自動保護生態環境。”
尋找中國好大米活動暨央視專題節目拍攝啟動儀式
會上還舉行了“尋找中國好大米活動暨央視專題節目拍攝啟動儀式”。會上,“尋找中國好大米”活動組委會負責人王富國介紹了項目情況并公布評選標準及評選方法。該活動由我會指導,中國農影音像出版社、我會生態食材與生境保護專業委員會、《環境與生活》雜志社、中國大米網共同主辦。
(來源:中國網 《環境與生活》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