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循環經濟分會等5個分支機構的公示
根據環境學科發展和推動科技創新的需要,經有關單位和專家群體提出申請,經我會第七屆理事會第十五次常務理事會審議,同意成立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循環經濟分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傳統文化與生態哲學分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清潔生產分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專業委員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沉積物環境專業委員會等5個分支機構,現將相關信息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循環經濟分會
負責人:李金惠
李金惠簡介: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斯德哥爾摩公約亞太地區能力建設與技術轉讓中心執行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循環經濟與城市礦產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解決電子廢物聯盟(StEP)理事會成員以及東北亞聯絡人,亞太區域3R區域論壇附屬專家委員會委員。多年來致力于再生資源、化學品和廢物的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在推動我國環境無害化管理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研究成果“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共性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列入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初評公示名單(排名1,公示已結束),并獲得2014年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共性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排名2)、2014第四屆管理科學獎“電子廢棄物全生命周期過程管理機制研究”(排名1)、2012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一等獎“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與設備研發及應用”(排名1)、2011年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電子廢物回收處理管理政策與關鍵技術研究”(排名1)、2011聯合國環境署斯德哥爾摩公約多氯聯苯消除網絡信息獎(排名1)等。近年來,共發表重要科技論文120余篇,主持或參與編寫專著34部,形成應用性成果50余項;發表SCI論文70余篇,在重要國際會議上做特邀報告120余次。
掛靠單位: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
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作為全球14個巴塞爾公約區域和協調中心之一和全球16個斯德哥爾摩公約區域中心之一,同時也是亞洲區域3R(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論壇發起單位之一,以及由聯合國大學發起的“解決電子廢物問題倡議(StEP)”的東北亞區域聯絡點。圍繞亞太中心的核心職-培訓、技術轉讓、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和宣傳活動,亞太中心同區域國家政府、公約秘書處、其他區域中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以及國內外相關行業組織和企業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經過18年的發展,亞太中心已逐漸形成了化學品和廢物管理政策和技術研究、能力建設、信息交換等優勢領域,擁有二十余名具有博士和碩士學歷的專職人員和數十名教授專家的兼職技術團隊組成的人員隊伍。近年來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圍繞區域循環經濟、城市礦產、固體廢物資源化、國際技術轉移等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傳統文化與生態哲學分會
負責人:盧 風
盧 風簡介:男,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1999年10月5日--12月27日,在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道德哲學系做訪問學者。2004年8月-2005年8月在韓國延世大學哲學系做訪問教授。2007年2月5日--8月4日在哈佛-燕京學社做訪問學者。2000年8月至今任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自2011年7月起任哲學系主任?,F兼任北京市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環境、資源與能源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客座教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境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全國科學邏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西大學科技哲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學科兼職教授,清華大學綠色大學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倫理學研究》雜志編委,《科學技術與辯證法》雜志編委,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xtualTheologyinEastAsia(韓國)編委。
掛靠單位:北京華夏中環國學文化研究中心
北京華夏中環國學文化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市工商局注冊的機構。中心的工作重點是,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大力弘揚和傳承國學文化,普及國學知識,科學地解析傳統文化原理,并運用于生產、生活實踐。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加傳統文化倫理的有關公益活動,著力開展新時代文明社會的創建工作。以傳統文化為基,加大力量重建中華文化道德信仰,把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深入研究當前社會倫理、社會道德,及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倫理關系,確立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和她應有的地位。
中心還承擔著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現在已有一批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國學文化研究的資深專家、學者、書法家、作家、企業家、實業家等,并將進一步做好發展工作,組建高端人才俱樂部,形成高端、廣博的人脈體系。大興研究之風,當好經濟管理的智囊團,探索社會文明發展的新途徑、新措施,提高國學文化的創新力、影響力、吸引力、輻射力。
大力發展國學文化創意產業,充分利用雄厚的國學文化資源,把文化與創意結合起來,實現文化最大的釋放、騰飛與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模式。中心以文化擔當,文化責任為己任,以探索創新國學文化產業為目標,推動國學文化事業大發展,力求對全社會有大作為,大貢獻。
中心與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有長達十年的合作,共同組織舉辦“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國際研討會”已成為國內本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品牌活動。
三、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清潔生產分會
負責人:段寧
段寧簡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博士生導師,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工業生態經濟與技術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工業節能與清潔生產協會副會長,歷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總工、副院長,現任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典型金屬濕法電解過程清潔生產工程技術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清潔生產的支撐技術、基礎數據獲取技術和工程技術。引進我國第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大型清潔生產項目,組建了我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清潔生產研究的單位,從認識上、技術上、方法上影響和推動了我國清潔生產進程;開展了我國第一個產排污系數定量研究項目,構建了我國相對系統完整的工業污染基礎數據研究方法;研發的電解錳清潔生產技術和技術型清潔生產模式,推動了我國電解錳行業全行業整體性污染減排和技術進步。
掛靠單位:環境保護部清潔生產中心
環境保護部清潔生產中心是一個推進中國清潔生產的研究和咨詢實體。1994年12月由當時國家環??偩峙鷾食闪?。1995年6月,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DO/UNEP)的指導和財政支持下,參加了UNIDO/UNEP合作項目"在發展中國家建立國家清潔生產中心"。
在當時國家環??偩?,UNIDO和UNEP的共同支持下,中心圍繞我國環保戰略由末端治理逐步向污染預防轉移,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深遠影響的活動,在建立中國清潔生產審核方法學體系,制定中國清潔生產法律、法規及政府管理制度,大規模推動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清潔生產人才培養和機構建設中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在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方法學研究、清潔生產標準研究、清潔生產行業指南研究、清潔生產政策法規研究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中心現有工作人員43人,博士以上8人、碩士以上20人,其他工作人員15人。中心下設5個部門,分別是清潔生產政策部、清潔生產培訓部、企業清潔生產審核部、清潔生產技術研發和推廣部、以及辦公室。研究重點為:⑴中國清潔生產法律法規體系、清潔生產標準體系研究;⑵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制訂;⑶企業清潔生產審核方法學研究;⑷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的關鍵技術和控制步驟;⑸企業清潔生產推進機制研究;⑹清潔生產的理論與實踐對實現國家主要污染物削減目標的支撐機理研究。重點工作為:⑴協助國家環保部制訂有關推進清潔生產政策和管理辦法;⑵負責對地方清潔生產中心的技術指導和能力建設;⑶清潔生產審核師培訓;⑷指導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⑸為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工信部等部委環境管理決策服務。
四、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化學品環境風險防控專業委員會
負責人:凌江
凌江簡介:環境保護部固管中心主任,正高級工程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客座教授,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第二屆工程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兼職教授。
多年從事環境保護工作,承擔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川西油氣資源勘探前期研究”子項目“川西高原沉積巖特征研究”;作為主要執筆人參與編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牽頭主持編制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環境保護與治理戰略研究、水安全戰略研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前期編制及包頭市環境保護整體解決方案的編制等;參與多個科技部、環保部公益項目,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編及參編著作5部。曾獲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科技獎1項。
掛靠單位: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
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成立于2013年6月,由原環保部固體廢物管理中心與原環保部化學品登記中心合并組成,是環境保護部直屬的正局級事業單位。內設化學品管理技術部、綜合業務部、電子廢物管理部、危險廢物管理部、登記審核部等5個業務部門,也是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固體廢物分會的掛靠單位。
中心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化學品風險防控領域的研究工作,開展了化學品進出口登記、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工作;參與起草《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辦法》、《危險化學品環境管理登記辦法(試行)》、《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化學品管理法律法規的制修訂;長期跟蹤化學品管理國際動態,熟悉國內外化學品管理政策法規,了解化學品管理國際趨勢,是鹿特丹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汞公約及SAICM等國際公約和活動談判履約的技術支持單位。承擔了許多化學品管理政策和基礎性研究工作,主持并參與10余項化學品風險防控領域的“973”、“863”、“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科技基礎性重大專項”、中國工程院咨詢研究項目、環保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的課題研究,先后完成了幾十項國家、部委及地方委托的研究課題和國際合作研究課題,組織開展了60余項國家標準和環保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在化學品風險防控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工作基礎,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為國家多項化學品環境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決策咨詢。
同時,固管中心還配有100多名來自化學、化工、毒理、生態毒理、環境、管理等多個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化學物質專家評審委員會參與化學品風險防控管理的技術支持工作。此外,還與眾多行業協會保持著良好的溝通和合作渠道。
五、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沉積物環境專業委員會
負責人:范成新
范成新簡介:男,1954年10月生,碩士研究生學歷,博士生導師,二級研究員。1982年南京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1987年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水污染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畢業。自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工作,一直從事湖河沉積物底泥污染機理與治理技術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與沉積物底泥有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項目專題、“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水專項)課題、國家科技計劃支撐項目專題、中科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課題以及地方重大委托等40多項科研項目。共獲得與沉積物底泥有關的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項8項,其中2015年獲環保部環境保護科技一等獎(列第1)、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列第3)、2012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列第1)和2006年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列第1),此外作為主要骨干(列第2和第3)還獲得水利部(大禹獎)、環保部和江蘇省等省部級科技二等獎獎勵。主編與沉積物有關的學術專著4部、譯著1部,發表論文170 余篇,授權與沉積物底質有關的專利10項。曾獲“在寧部屬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標兵”和第九屆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工作先進工作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江蘇省人民政府參事等稱號和榮譽。是第一屆~第三屆“全國沉積物環境與污染控制研討會”的主要發起人和主辦人,是國際著名環境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4.916)2016年??癝pecial Issue:Sedi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的Guest Editor。
掛靠單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是我國以湖泊及流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知名科研院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以沉積物為研究對象的湖泊沉積環境重點實驗室(目前”“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前身)。榮獲200余項國家和院、省、部級獎勵,其中主持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和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近5年來平均每年發表SCI論文150余篇,出版專著5-6部,授權專利10-15項。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16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