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主席團第三次會議在京召開
日期:2021-03-04 13:54:26 瀏覽數:{{clicks}} 作者:cses

2021年3月1日下午,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主席團(以下簡稱“聯合體”)第三次會議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宋軍,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中國生態學學會理事長、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云,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等聯合體副主席及成員出席會議。聯合體秘書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春紅主持會議。

會議增補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中水利學會副理事長、水利部總規劃師汪安南為聯合體主席團副主席。會議聽取了聯合體2020年工作匯報及黃河生態保護行智庫調研、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遴選等專項工作匯報;審議通過了聯合體2021年工作計劃,并研究討論了2021年重點工作等事項。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林學會、中國氣象學會、中國生態學學會等成員學會的負責人圍繞聯合體2021年及“十四五”工作進行了深入探討,就開展國家重大戰略智庫調研、碳達峰碳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產學研融合等議題展開交流。

會議對聯合體2020年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認為聯合體匯聚了生態環境領域的高端科技資源,應著力打造生態環境高端智庫,國際高端學術交流平臺,生態文明宣傳平臺和產學融合協同創新平臺,以會興業、以業聚才、以才成業,產學并舉,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使中國成為引領和推動綠色發展的創新高地。

 

王金南代表聯合體主席黃潤秋講話,他認為在過去一年里,聯合體各成員單位積極參與、支持聯合體的各項工作,為聯合體取得的成果做出了重要貢獻。新的一年里,聯合體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適應新要求,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一智庫三平臺”定位,謀劃好“十四五”期間聯合體的工作,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探索產學協同創新模式,服務科技經濟融合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生態文明建設。聯合體下一步一是要發揮智庫作用,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科技支撐 ,二是要打造學術品牌,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三是要加強科技傳播,弘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四是要推動協同創新,促進科技經濟融合。

宋軍副主席在總結講話中指出,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在過去一年里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挑戰,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在智庫咨詢、學術交流、產學融合、自身建設等方面取得了扎實進步和矚目成績,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高端綠色平臺。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建黨100周年。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要繼續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緊盯國家“十四五”生態環境戰略布局,對標對表科協2021年工作要點,努力在創新產學機制、做亮產學融合優勢上下功夫,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技創新事業、建設美麗中國,為“十四五”新征程做出應有貢獻,用優異的成績為建黨100周年獻禮。

宋軍副主席對聯合體下一步工作提出四點期望,一是堅持科技自立自強。聯合體的優勢就是科技和人才,要營造科技創新生態,增強創新文化自信,把聯合體真正獨特的人才優勢發揮出來。二是助力科技經濟融合。聯合體要積極投身科技經濟融合行動,利用聯合體現有在科技經濟融合方面的研究,匯聚學會和學會、企業、研究所、國際組織等跨界的創新資源,在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發展等方面發揮組織優勢。三是打造高端智庫優勢。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是科協組織的重要責任,聯合體要打造高端智庫平臺來服務國家的決策,組織戰略科學家發揮大腦的力量,把握關鍵方向,讓我們的創新具有科技導向前瞻性,在未來世界科技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四是打造品牌旗幟。利用跨學科平臺優勢,打造品牌、豎立旗幟,集中力量辦大事,積極創新國際交流合作模式,著力打造國際高端學術交流和創新合作平臺。

國氣象學會、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中國水利學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中國農學會、中國林學會、中國土壤學會、中國生態學學會、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威立雅(中國)有限公司等聯合體成員單位代表,以及中國科協、生態環境部等相關部委代表共計31余人參加會議。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過時了嗎?

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我們建議您升級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選擇另一個web瀏覽器.一個列表最流行的web瀏覽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国产亚洲精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