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支機構動態
分支機構動態丨“第七屆大氣臭氧污染防治研討會”在合肥成功召開
2025年4月11-13日,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指導,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臭氧污染控制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態環境部大氣臭氧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生態環境部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承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能源基金會協辦的“第七屆大氣臭氧污染防治研討會”在合肥成功召開。
大會主題為空氣質量與全球變化協同應對下的臭氧污染防治,來自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14位院士和各省市、自治區170余家單位的知名學者、政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企業代表等近60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孫勇,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楊龍,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生態環境處處長王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夏祖義,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云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漢青,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等嘉賓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致辭。會議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主持。

大會邀請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小曳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劉文清院士、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王橋院士、浙江工業大學高翔院士、復旦大學闞海東院士、生態環境部原總工劉炳江、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復旦大學陳建民院士、北京大學張遠航院士等作大會主旨報告,匯聚大氣領域頂尖力量,共同探討空氣質量與全球變化協同應對下的臭氧污染防治的方向和路徑,全方位推進我國大氣臭氧污染控制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與管理實踐。大會主旨報告由國防科技大學宋君強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汪華林院士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泓院士主持。

本次會議設立6個分會場報告,涵蓋大氣氧化性觀測與模擬、臭氧和PM2.5污染演變與來源成因、臭氧污染的健康和生態風險、極端氣候與極端污染事件、臭氧與PM2.5污染協同控制理論與技術、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與氣候變化協同應對策略與途徑等議題,力求凝聚共識、共享智慧,推動學科發展和技術創新,助力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會議另外特設2個青年學子論壇,進行優秀青年論文學術交流,邀請領域內知名專家與青年學者交流討論,促進青年學者學術和事業發展,并設優秀報告獎、優秀墻報獎。本次會議還舉辦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戰略合作簽約儀式,為專家學者、管理人員等提供更廣泛的合作交流平臺。

閉幕式由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謝品華研究員主持,賀泓院士和陳建民院士為青年論壇優秀報告獲獎同學頒獎,俞紹才院士和劉建國院長為最佳墻報獲獎同學頒獎,劉文清院士和張遠航院士為金牌贊助單位頒獎。
臭氧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張遠航院士作了會議總結。首先,他對參會人員表示感謝,提出本次研討會彰顯了我國在臭氧污染防治及臭氧與PM2.5協同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理論創新不斷涌現,技術突破成效顯著,區域實踐亦成績可觀。其次,他指出,專委會本年度有三項重點工作,一是堅持辦好明年的臭氧污染防治研討會,經過常委會議決議,第八屆大氣臭氧污染防治研討會將于甘肅蘭州舉辦,蘭州是我國科學家首次開展光化學煙霧研究及治理的城市,希望通過在蘭州舉辦的會議,能進一步推動以大氣氧化性為核心的大氣全組分來源轉化機制和環境效應研究的深入開展,全面支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由重點整治向系統治理的轉變;二是把推動臭氧污染防治作為重點,繼續關注和推廣臭氧污染防控的理論、技術和區域實踐相關知識和關鍵技術,組建新一版臭氧污染防治藍皮書的編寫工作組,系統梳理近年來臭氧與大氣多污染物協同防控領域的核心科學進展,全面總結從污染源解析、傳輸機制、監測預警到治理技術體系的全鏈條研究成果,特別關注具有前沿突破性、戰略引領性的創新理論與應用實踐;三是希望參會人員能夠一起推動國家從各區域各層次加快臭氧污染防控的認識和實踐,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科學共識和管理共識,在此基礎上采取的措施才能具有科學性,實施才會有所成效。最后,張遠航院士對籌備和組織本次會議的單位及志愿者團隊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將會旗交接給第八屆臭氧會議承辦單位蘭州理工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王國英教授接旗并致辭。




本次會議的成功召開加強我國大氣臭氧污染防治的交流與合作,凝聚多方智慧和力量,在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和管理實踐等方面展開了深入討論,為開展臭氧污染防治、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污染聯防聯控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助力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2025年4月11-13日,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指導,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臭氧污染控制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生態環境部大氣臭氧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生態環境部環境光學監測技術重點實驗室、北京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承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能源基金會協辦的“第七屆大氣臭氧污染防治研討會”在合肥成功召開。
大會主題為空氣質量與全球變化協同應對下的臭氧污染防治,來自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領域的14位院士和各省市、自治區170余家單位的知名學者、政府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及企業代表等近600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孫勇,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副司長楊龍,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生態環境處處長王磊,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夏祖義,合肥市委副書記、市長羅云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漢青,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建國等嘉賓出席會議開幕式并致辭。會議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遠航主持。

大會邀請了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張小曳院士、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劉文清院士、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王橋院士、浙江工業大學高翔院士、復旦大學闞海東院士、生態環境部原總工劉炳江、清華大學賀克斌院士、復旦大學陳建民院士、北京大學張遠航院士等作大會主旨報告,匯聚大氣領域頂尖力量,共同探討空氣質量與全球變化協同應對下的臭氧污染防治的方向和路徑,全方位推進我國大氣臭氧污染控制相關領域的學術發展與管理實踐。大會主旨報告由國防科技大學宋君強院士、華東理工大學汪華林院士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賀泓院士主持。

本次會議設立6個分會場報告,涵蓋大氣氧化性觀測與模擬、臭氧和PM2.5污染演變與來源成因、臭氧污染的健康和生態風險、極端氣候與極端污染事件、臭氧與PM2.5污染協同控制理論與技術、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與氣候變化協同應對策略與途徑等議題,力求凝聚共識、共享智慧,推動學科發展和技術創新,助力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會議另外特設2個青年學子論壇,進行優秀青年論文學術交流,邀請領域內知名專家與青年學者交流討論,促進青年學者學術和事業發展,并設優秀報告獎、優秀墻報獎。本次會議還舉辦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環境研究院戰略合作簽約儀式,為專家學者、管理人員等提供更廣泛的合作交流平臺。

閉幕式由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謝品華研究員主持,賀泓院士和陳建民院士為青年論壇優秀報告獲獎同學頒獎,俞紹才院士和劉建國院長為最佳墻報獲獎同學頒獎,劉文清院士和張遠航院士為金牌贊助單位頒獎。
臭氧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張遠航院士作了會議總結。首先,他對參會人員表示感謝,提出本次研討會彰顯了我國在臭氧污染防治及臭氧與PM2.5協同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理論創新不斷涌現,技術突破成效顯著,區域實踐亦成績可觀。其次,他指出,專委會本年度有三項重點工作,一是堅持辦好明年的臭氧污染防治研討會,經過常委會議決議,第八屆大氣臭氧污染防治研討會將于甘肅蘭州舉辦,蘭州是我國科學家首次開展光化學煙霧研究及治理的城市,希望通過在蘭州舉辦的會議,能進一步推動以大氣氧化性為核心的大氣全組分來源轉化機制和環境效應研究的深入開展,全面支撐國家大氣污染防治由重點整治向系統治理的轉變;二是把推動臭氧污染防治作為重點,繼續關注和推廣臭氧污染防控的理論、技術和區域實踐相關知識和關鍵技術,組建新一版臭氧污染防治藍皮書的編寫工作組,系統梳理近年來臭氧與大氣多污染物協同防控領域的核心科學進展,全面總結從污染源解析、傳輸機制、監測預警到治理技術體系的全鏈條研究成果,特別關注具有前沿突破性、戰略引領性的創新理論與應用實踐;三是希望參會人員能夠一起推動國家從各區域各層次加快臭氧污染防控的認識和實踐,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科學共識和管理共識,在此基礎上采取的措施才能具有科學性,實施才會有所成效。最后,張遠航院士對籌備和組織本次會議的單位及志愿者團隊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將會旗交接給第八屆臭氧會議承辦單位蘭州理工大學,蘭州理工大學王國英教授接旗并致辭。




本次會議的成功召開加強我國大氣臭氧污染防治的交流與合作,凝聚多方智慧和力量,在理論研究、關鍵技術和管理實踐等方面展開了深入討論,為開展臭氧污染防治、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污染聯防聯控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助力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來源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臭氧污染控制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