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態環境功能材料科技創新研討會在京圓滿落幕
日期:2025-04-20 22:00:00 瀏覽數:{{clicks}} 作者: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2025年4月18日至20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國家能源集團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區域環境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大氣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承辦的2025年生態環境功能材料科技創新研討會在北京市召開。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全國生態環境功能材料領域1000余人參會,共同探討生態環境功能材料科技創新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應用,推動相關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力量。

會議現場.jpg

開幕式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金南院士和清華大學郝吉明院士在開幕式上分別致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助理陳永梅主持開幕式。

王金南.jpg

王金南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世界綠色設計組織(WGDO)主席

11.jpg

郝吉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陳永梅.jpg

陳永梅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助理

特邀主旨報告

特邀主旨報告環節由清華大學郝吉明院士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侯立安院士主持。

郝吉明.jpg

郝吉明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侯立安.jpg

侯立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亞棟作了題為“納米-單原子催化在環境污染控制中機遇與挑戰”的報告。李院士介紹了納米單原子催化材料在環境領域的應用,特別是在汽車尾氣和大氣污染控制上的高效吸附與轉化。深入探討了單原子催化劑的發展歷程、合成方法及其相較于傳統催化劑在選擇性和轉化率上的優勢。并強調通過跨領域合作加速納米單原子催化技術的產業化,以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并期待在未來更多環境凈化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李亞棟.jpg

李亞棟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段寧作了題為“實時微觀化學過程數字化清潔生產技術”的報告。段院士介紹了將實時微觀化學過程數字化的新技術,指出了其在化學領域應用的難點與潛力。他強調了優化信號處理和提升檢測技術的重要性,以及通過新技術解決企業在監測、成本控制和污染上的問題。段寧提出應超越傳統的統計和回歸分析方法,追求更精確的確定性方法,并特別強調開發精準化學反應器對于提高企業效益和推動行業創新的關鍵作用,表達了對化學工業未來發展的樂觀期待。

段寧.jpg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賀泓作了題為“應用于大氣污染控制的生態環境功能材料”的報告。賀院士介紹了大氣污染控制的重要性,尤其是機動車污染特性及其環境影響,并強調了環境規劃的關鍵作用。討論了中國在二次污染和氮氧化物控制的研究進展及傳統研究模式的局限,提倡新興設計方法。通過柴油車排放控制等實例,展示了催化劑開發中的費用效益、功能多樣性與緊密耦合原則。賀院士提出,未來需進一步發展環境催化技術與創新設計方法,以應對當前大氣污染控制的復雜挑戰,實現更高效、環保的技術解決方案,改善空氣質量。

賀泓.jpg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漢青作了題為“生物炭環境能源應用的再思考”的報告。俞院士重新審視了生物炭在環境能源領域的應用。他詳細介紹了生物炭的起源、形成過程以及面臨的發展挑戰與機遇,強調需辯證看待生物炭在環境修復中的角色,同時關注其潛在的毒害作用。討論了生物炭在土壤修復、碳捕獲和能源生產中的新應用前景。俞院士提出,未來應在充分評估生物炭效應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發展其在環境保護與能源利用方面的潛力,以實現更加綠色可持續的應用方案。

俞漢青.jpg

俞漢青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俊華在“煙氣污碳深度減排關鍵功能材料研發及應用”的報告中,聚焦于煙氣污碳深度減排的關鍵功能材料研發。他詳細介紹了其團隊在大氣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工作,特別是在吸附、催化和吸收方向上的研究進展。李教授強調了開發高效功能材料的重要性,以實現對大氣污染物的深度減排。通過具體案例展示了這些材料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并討論了未來如何進一步優化這些技術,以應對更加嚴格的環保要求和技術挑戰,為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李俊華.jpg

李俊華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閉幕式

閉幕式特邀主旨報告環節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環境化學學科項目主任莊乾坤主持。

莊乾坤.jpg

莊乾坤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環境化學學科項目主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景虹作了題為“電極界面構造與物質高效轉化”的報告。李院士分享了電極界面構造與物質高效轉化的研究進展,圍繞高能級有機物和氧化物污染水體面臨的治理挑戰,提出電化學協同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的創新方案,為新能源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未來將深化電極界面機制與反應器設計,拓展高毒性廢水深度脫毒及制氫等資源化技術,推動環境治理與清潔能源生產的協同發展。

李景虹.jpg

李景虹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王琪作了題為“廢棄塑料污染防治與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報告。王院士探討了廢棄塑料污染防治的挑戰與機遇,介紹了高性能復合材料、可降解塑料的開發以及塑料室溫再生技術,強調了循環經濟在解決塑料污染問題中的重要性。王院士提出未來將聚焦全生命周期治理,發展智能分類裝備和低碳再生技術,推動可降解材料在醫療等特定場景應用,加強全產業鏈技術創新與政策協同,構建"合成-應用-回收"閉環體系,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王琪.jpg

 

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葉國安作了題為“核電站核燃料資源化利用”的報告。葉院士關注了核電站核燃料資源化利用的關鍵問題,介紹了核燃料循環關鍵技術的突破以及核廢料資源化利用,探討了核能在可持續能源系統中的角色。葉院士提出未來將聚焦閉式燃料循環體系,發展快堆增殖和后處理技術,推進百噸級核廢料大廠建設,推動核廢料“減量-再生-增值”閉環,助力核電低碳化與資源可持續利用。

葉國安.jpg

葉國安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本次研討會緊扣“生態環境功能材料創新引領綠色低碳產業高質量發展”主題,聚焦六大核心領域設置專題分會場,涵蓋大氣污染治理與溫室氣體減排、水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土壤污染修復功能材料、固體廢物污染控制與高值化利用、放射性污染物治理功能材料,以及新能源耦合碳污轉化功能材料等前沿議題。值得關注的是,會議特別開設青年科學家專場,為青年學者打造學術成果展示的優質平臺,全方位助力青年科研人才成長,充分激發創新活力。

會議期間學術氛圍濃厚,成果豐碩,共開展312場學術報告,展出49份墻報,交流41篇論文,通過多樣化的學術交流形式,為生態環境功能材料領域的研究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思想碰撞與成果共享空間。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過時了嗎?

為了得到我們網站最好的體驗效果,我們建議您升級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選擇另一個web瀏覽器.一個列表最流行的web瀏覽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国产亚洲精品电影